本文為王老師在人間福報--少年天地--一起Fun科學的專欄,點此連結人間福報網頁閱讀!
精彩的臺灣海岸地形(續)-南部珊瑚礁海岸
王寶勛老師
墾丁國家公園是台灣第一座國家公園,以美麗的珊瑚礁海岸著稱,熱門國片「海角七號」就是以這裡為背景拍攝,上演以來,大家對南台灣的恆春半島又多了一份特殊的情感,今天就來探索這美麗的「海角」吧!
珊瑚礁海岸大略分布在恆春半島(圖1.恆春半島)
,其實台灣北部地處亞熱帶,南部則是位於熱帶地區,全島均算是珊瑚礁分布的海域,但因為珊瑚生長環境的限制,所以在南部才可以看到較大範圍的分布。
珊瑚礁是由造礁珊瑚(大部分是石珊瑚)的骨骼發育而成,珊瑚蟲是一種無脊椎的腔腸動物,群聚在原來死去的珊瑚骨骼上,群體不斷加大、加厚,往往形成一大片的群落,但是它生長的環境也有一定條件,例如水溫、水質、光線等,最佳水溫在23~28度之間,18度以下及30度以上,都不利珊瑚生長。水質須清澈無泥沙汙染,需要陽光,所以要在淺水水域生長,這麼多條件綜合之下,當然就非南部海岸莫屬了(照片1.恆春半島珊瑚礁海岸)。
珊瑚的骨骼成分幾乎都是碳酸鈣,會形成一種名為「方解石」的礦物,這就是石灰岩的主要成分,碳酸鈣容易溶蝕在酸性的物質裏,而大自然的雨水中就含有二氧化碳,形成「碳酸」-這是一種弱酸,於是珊瑚礁因成分與結構的關係,很容易溶蝕與碎裂,成為海蝕溝(照片2.珊瑚礁碎裂形成海蝕溝)
,沿著這一段海岸形成無數的海蝕溝,海浪拍打下,珊瑚礁看起來像百褶裙,浪花看起來像百褶裙上滾邊的雷絲花,這就是浪漫的的「裙礁」海岸(照片3.裙礁海岸)
,又因為沒有大河流帶來泥沙,貝殼與珊瑚礁碎屑便容易形成「貝殼砂」的沙灘(照片4.貝殼砂沙灘)
,用放大鏡仔細看好多沙子都是星星喔!
板塊擠壓、地殼抬升的作用,使得原來海岸邊的珊瑚礁,慢慢被抬升隆起,形成的了海拔高度達兩三百公尺的「高位珊瑚礁」,這也是恆春半島上常見的地形景觀,厚層的石灰岩覆蓋在恆春半島的陸地上成了石灰岩台地,台地被侵蝕形成特殊的石灰岩地形(又稱為「喀斯特」地形),除了裙礁海岸外,常常可見台地邊緣的崩崖地形(照片5.崩崖地形)
,地面上有溶蝕穴(照片6.溶蝕穴)
,地下還有石灰岩洞,洞中遍布著石筍、石柱(照片7.石灰岩洞穴)。
海角七號雖然已經退燒了,但恆春半島的珊瑚礁海岸還是熱情招喚著,陣陣海浪被裙礁激起雪白的浪花,南台灣的海岸點綴著百褶裙的雷絲邊,正等著大家來欣賞!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